2014-10-25

學習之弦

將人生看成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所看到的是一束美妙的弦。

由小時候開始,每個人就要學習基本的生活技巧, 所以大家一開始都在同一出發點。之後,每個人就要面對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選擇自己的學習路線。由於路線不同,大家的技能開始分流,最後都投入到不同的崗位貢獻社會。由於大家都專注自己的專業發展,多數會不停在同一條線上走。但當我一直在走這條大家都在走的路時,我意識到這並不是學習的終點,而只是學習之路的中段而已。

我所意識到的是殊途同歸。在不同的領域上向前走,大家很有可能在遠處相遇。這裡“相遇”的意思是到達一個停滯的地步。如果要跨越它,就不能不加以融合其他知識往前走。這樣看來,年輕時所選擇的路線再次匯聚一起,而到達這個位置時所看到的風光將會跟以前所想所學大有不同。很遺憾地,這風景不能在未達到之前想像到。

原本“分流”的意義在於更有效率貢獻社會,那麼“匯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取決於我們到達這個位置時到底看到了什麼。


2013-06-12

熱誠(Passion), 遠景(Vision), 行動(Action)



在聖經中,尼希米的人生大約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他表示出重建城牆的決心,而他祈求有這樣的機會,他是一個計劃者;第二階段為重建城牆的過程,當中他面對很多困難,部份更是關乎生死的,他這時是一個管理者;第三階段為重建城牆後怎樣團結當時的以色列人,他成為帶領角色。

雖然聖經沒有詳細記載,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尼希米在每個階段的轉變不是偶然,反而更有可能的是他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家,他不單知道想達到的遠景是什麼,他更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一步一步將計劃實踐。這裡包含著:熱誠(Passion), 遠景(Vision), 行動(Action)

熱誠這回事,相信我們都有。我們想在人生完結之前做到一些很想做的事,例如要創一番大事業。這不是遠景,因為那並不能在我們腦中造成任何畫面;有了熱誠,我們會想像自己最想達到什麼程度的事業,例如要有自己的研究所,幾十位學者一起做研究。這是一個可能出現的畫面。要達到這個遠景,就需要付諸行動,不只是紙上談兵,實行才是最重要。要實行首要兩個元素:時間、努力。有一句話說得好: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卻永遠需要努力。

由於在努力的過程中,時間慢慢地過去,我們的熱誠、心志也不斷受到磨鍊,遠景不斷被自我懷疑,假已時日,無論多剛強的人都會被擊倒,而要避免這情況的出現,我們要學會禱告,求神賜予力量,減少自我否定,如同擊退打擊我們的心魔,所以我們很多時會說:

我們的成功並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上帝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要在努力的過程中去尋找喜樂(Joy)。在人生漫漫長路中,喜樂增添我們的喜悅感,它同時間接地增加了我們的熱誠,從而獲得更多力量去面對各種挑戰,實現遠景。而其中一個最簡能夠獲得喜悅就是:我們在這一刻還有熱誠,有力量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很多人其實連飯都沒得吃,遠未到能夠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惆悵的一刻!

在這一刻,我們遇到的煩惱是在哪個階段呢? 是不是我們的熱誠已經熄滅? 還是我們看不到遠景? 抑或是我們沒有很好的實際行動? 如果三者都有,那會不會是我們還未學會善用時間和努力這個元素? 我們有欣賞到圍繞著身邊的喜樂,從而為自己的人生充電嗎?

2013-05-24

追夢



最近,一個26歲少年為追夢放棄高薪厚職當巴士司機的故事成為追夢的又一例子,有人覺得他很偉大,有人認為他只因未知世界難撈。畢竟,這是他的夢想,我們難以定奪是非;這是他的生命,塗上什麼色彩是他的事。從這事上,我卻在反思何謂追夢?
 
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心裏感到開心,因為知道我們年青的一代並不是每個人都拜金;但同時,我感到懼怕,夢想竟然就是如此簡單的實行了,到底是我們的能力比上一代更高了,還是我們連夢都不會發、不敢發?
 
放棄了高薪、做想做的職業在很多人眼中都很高尚,但如果將這故事改動一下,減去前一句,只剩下 做想做的職業,這故事是不是頓時不再動聽?因此,正在做想做的職業的人卻不能上報章頭版。你或許會發現,很多人的著眼點只是 放棄了高薪….”,後面做什麼都會變得偉大。因為很多人就是以 拿取高薪為他們的夢想,試問一個連這夢想都放棄的人怎會不是他們的英雄呢。

我曾經因為要寫我的志願的文章而問老師一些相關的問題: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夢想?
老師說:理想是那些能夠達到的事,而夢想是不可能達到的事,例如夢想要去月亮居住。
我說:那我怎知夢想將來永不發生?我們怎知道人類以後都不能到月亮居住?

小時候的我並不是一個聽話、只顧發夢的孩子。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追的是不是夢想,因為我想將它達成。

2013-02-22

Predictably Irrational

這幾個星期不斷看一本書. 裡面的各個例子都指出, 人不是理性, 而且這種不理性其實甚至是可以被預測的. 昨晚看到一個很有趣的題目.

一 開始作者以破釜沈舟的故事, 去導出為什麼項羽那幾場杖會戰勝敵人. 其實那就是如何減少選擇性. 當沒有選擇的時候, 人就會盡全力去達到目的. 這個故事基本上就教曉我們這回事. 但這個MIT的作者很聰明, 他再問一個很少有人想到的問題. 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羽一樣, 能夠自發地減少選擇性? 他設計了一個實驗, 然後找了一大班學生做測試. 最後, 結果很驚人:原來當我們有選擇的時候, 我們盡量不會減少它們. 打個比喻, 這些選擇就如一些門, 我們會盡量將所有門打開, 即使我們要花費更多氣力和代價, 我們潛意識都會將這些門開著, 好讓我們以後還有機會再進入 (假設門一但關閉了便不能再開). 即使當一個人知道其中一間房間有更多利益, 我們仍然不情願看到其他門的關閉 (理論上, 只要我找到最大利益的一間房, 其餘的門基本上都沒有用處了... ) 這告訴我們: 人會盡量留著各種可能的空間, 所以, 父母總是要子女學習很多不同的興趣, 而不是專注一兩種; 我們選擇職業時, 會選擇有最大可能的行業, 也不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業. 書中有一個比喻, 一個女子不太喜歡現有的男朋友, 但, 即使她可以找個更好的, 她仍然會擔心失去現有的.... (縱使她其實找個新男朋友會更開心).

 就如我現在的處境, 因為手上有一些文章, 也因為這幾年有些成績, 但我看不到將來. 這時, 到底如何取捨便如那個女子一樣, 留戀一些不太有期望的選擇抑或是博一博轉做其他的事? 這就是人的盲點. 絕大部份人, 即使那數百個mit 學生, 算是世上最頂尖的學生, 也有相同的盲點 --- 他們會想法子令所有的門都開著. 在我的情況來看, 就是現在我同時做工業, 又做學術硏究, 苦了自己, 卻只是頂著幾扇門, 沒有一個做的好!!

所以, 會取捨的人才會成功. 例如很多有錢人以前讀了大學一年級便輟學. 這裡是我自己悟出來的總結:

先要取捨 --> 相信自己的能力 --> 盡力去做, 直到成功!

2013-01-19

小孩多接觸泥土對他們有幫助



曾經在一本科學雜誌看到一篇文章, 提到如果小孩子能夠接觸泥土, 將會對他們的智力很有幫助, 因為泥土中有一些益菌能夠進入身體, 從而幫助發展先不論作者是不是過於簡單複雜化, 但是, 我相信他觀察到的是事實 – “小孩多接觸泥土對他們有幫助”.

在現代社會, 給小孩直接接觸泥土的家長都應該不太怪獸; 第二是因為泥土的粗糙質感可以刺激小孩子的觸覺, 甚至是平衡力(例如在已翻鬆的泥土上走動); 第三是大人和小孩在大自然中都得到喘息的機會.


2013-01-18

Ipsative Assessment 和 Backwash

每 個人現在都有自己過生活的方法, 同時也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兩者之間的差别會成為人想改變現狀的動力 (driving force). 而這因人而異的理想生活方式為世界增添色彩, 例如喜歡音樂的就去演奏, 喜歡運動的就去鍛鍊並挑戰自己, 喜歡看書就看書 …

最近, 看到<點解會貧窮> 這個節目, 帶出為什麼世界上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的問題. 節目中列出部份原因, 例如不公平的政治, 自然災害的發生, 等等. 我很認同, 但亦有一點想補充: 其實有錢人就是因為喜歡錢, 才不斷用不同方法, 各種手段賺錢, 最後成為有錢人. 我們這些局外人, 又是受害者, 沒有這麼有錢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理想生活方式並不是想要有錢, 所以缺了動力. 例如: 喜歡運動的人不會先想如何變有錢, 再去專注他的運動生活; 反而是只要有機會(足夠時間和金錢), 便會去享受他的運動生活.

這樣說來, (1) 有錢人為什麼有錢, (2) 他們為什麼想有錢, (3)最後怎樣變有錢, 這些問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其實沒有. 關鍵在於在他們賺錢(走向他們理想生活方式)的時候, 有沒有令其他人越來越遠離他們自己的理想生活.

真正的不公平不在於財富的分配, 而是在於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爭取自己理想生活的機會. 一方面, 這是無可否認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 希望各位可以想一想什麼才是自己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畢竟, 我們要先清楚目的地, 才開始向目標進發. 未知道自己想如何生活的話, 又如何生活呢?

(以上是我在teaching training 學完兩個詞彙的體會: Ipsative Assessment 和 Backwash)
1. Ipsative assessment 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較, 在不同時間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 (例如打機想爭取更高分數, 每一次再打時都會想著如何改善)
2. Backwash大部份比較負面(但其實也不一定), 那就是如果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 大家會將心神放在如何取勝, 反而忽略了做那件事的原來意思. (例如一個課程中有太多功課, 學生會想辦法以最少投入去獲得最高分數, 反而忘記了在課程中可以學到什麼)

2010-09-18

哈佛圖書館的二十條訓言: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須。

8.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 呢?

9.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時間在流逝。

13.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Sourc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