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2

在市場學上, 有一個稱為 "4P"的觀念, 就是 Price , Product, Place, Promotion (中譯為"價錢", "貨品", "地點" 和 "推廣"). 4P 旨在教導學生要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 以適當的推廣去賣價格合適而有市場的產品.

這兩天, 我自創了一個在研究上能夠應用的 "5P": 

Proposal, Progress, Presentation, Paper, Patent

要開始一個項目, 首先要寫提案 (proposal), 拿到資金之後就開始進度(progress), 這時候就要開始用初期的有用數據去做報告 (presentation), 一系列的嚴謹實驗數據會被發表為文章 (paper), 如果能將研究成果發展成新產品的話, 就要申請專利(patent)了.

2010-05-18

被譽為本世紀最最要的精神學家佛洛伊德, 在1923年提出了一個新理論... 它對 "我"這個角色重新定義. 他把"我"定義為"本我"、"自我"與 "超我".

-----------------------------------------------------------
"本我"代表慾望, 它完全是潛意識, 這些慾望包括生存的爭奪, 性的渴求, 情緒反應等等... 它就如一匹野馬一樣, 難以控制.

"自我" 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份. 它有理性, 如果一個人有"自我"話, 就能控制或抑制 那 "本我" 無拘無束的野馬. 不過"自我" 以自己為出發點, 帶點侵略性和自私的意圖.

"超我"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 有些人有捨己救人的精神, 或是基督教的博愛觀念, 這些都是一些超我表現的特徵, 因為那種犧牲自己的利益是和"本我", "自我"有所衝突. 所以, 只要"超我"有足夠的鍛鍊, 它可以凌駕於"本我", "自我".
-----------------------------------------------------------

我所知的還是很少, 所以如果大家對這方面的知識有興趣, 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書籍. 在這裡, 我想用這些僅有的資料去解釋一下時下社會問題.

我們從出生開始, 就懂得生存, 餓了就吃飯, 喜歡玩樂時就玩樂. 這種生活長期受"本我"支配. 不過, 到我們長大了, 如果繼續受本我控制, 就很容易說出 "我不想做這個", "我喜歡/不喜歡他/她", "我想....", "我最討厭..."..... 等等的說話. 這些說話只表現出"肉體長大, 思想卻沒長進"的階段, 通常中學生會發生這種矛盾. 一個很普遍的說法是"中學生都很反叛!". 是的, 因為他們正介於"本我"和"自我"互相衝突的階段.

經過很多很多的失敗, 一個人就會發現"本我"所要求的經常不能被滿足, 他們的"自己"便開始長大, 這個自己開始解釋為什麼自己想要的不能達到, 應該如何辦, 或是怎樣做才會最有利自己等等. 理性抑壓了慾望.

近年來的年青人就是欠缺了這方面的操練. 例如援交的風氣正是男的縱容自己對性的渴求, 女的則為虛榮出賣身心. 他們都沒有自我控制慾望的能力. 另外, 現在也有不少年長的人沉迷打機或各類興趣而不務正業, 這亦是一種放縱自己, 欠缺紀律的行為. 人生被"本我"完全支配著.

從很多生活例子可以看出, 現代人的道德觀, 價值觀正在轉變, 而看來是因為他們的"自我"和"超我"所佔的份量越來越少. 對此, 我覺得悲哀.

人生在世, 不只是求滿足於慾望, 因為那就跟一般動物沒太大分別 (除了人類較聰明之外). 要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就要多想什麼自己應該做, 即使這件事違背了自己的渴求.

人再長大一點, "超我"會更進一步地發展. 有人信鬼神, 或是超自然力量, 那是因為人在累積足夠人生經驗後, 就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原來是很渺小... 於是就會想到人類的將來發展, 或是會開始為下一代著想, 國家的前途等等... 愛國主義, 民主意識等等的意念開始冒起... (順帶一點, 最近香港有人想發展民主進程... 但想深一層, 如果大部人連"自我"都沒有, 又如何談及"超我"呢? 從這看來, 民主運動不會在短時間內成功)

中國人所謂的"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以佛洛伊德的說法, 它就是一個由"本我""自我", 再由"自我""超我"的成長過程.

2010-05-15

很多人喜歡呆望蔚藍的天空, 感覺舒服極了~ 但是, 背後原來含有不少道理...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 這個問題, 很多網站都介紹過, 不過我認為我們肉眼所見到的藍天並不只是單是一點的光學原理就能夠解釋. 所以我在這裡班門弄斧一下, 試著解釋當中我們沒有留意的地方....

天空是藍色是因為一個名叫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的原理, 這位英國物理學家注意到當光線遇上一些細小的物體時, 部份光線會被反射到不同方向, 不同顏色光線的散射角度亦不一樣. (如圖). 空氣中有79%氮氣, 而氮氣的份子大小剛好大於綠色光波長, 根據瑞利散射的條件,光波少於這粒子大小的話會更容易散射. 實際上, 藍光(短波長)比紅光(長波長)的散射程度高十倍左右.


當陽光穿過地球的大氣層, 藍光不斷被空氣散射到地表上, 而大部分紅光則直穿過去. 最後, 天空就這樣被染藍了!! 日落時, 由於陽光要穿過的大氣層厚得多, 藍光一早就被散射減弱了, 最後剩下紅光落在地面上, 所以.日落時天空呈紅色~ 還有一點, 在外太空觀看的天空呈黑色, 因為太空欠缺了產生散射的小粒子.
 

天空的藍與地上的綠最合襯. 那地上的綠色從哪裡來? 其實在植物的葉子裡今有葉綠素, 令葉子呈綠色. 但葉綠素為什麼是綠色?

葉綠素有兩種: Chlorophyll a 和 Chlorophyll b.  它們一種會吸收紅黃光, 另一種則藍紫光. 這些光轉化為能量將二氧化碳轉成有機物, 氧氣成為副產品. 整個過程中, 唯一最不被使用的是綠光, 於是就被反射開去, 這令我們認為葉子是綠色啊~!  (順帶一提, 秋天的葉子呈紅黃色, 因為在這段時間負責使用紅黃光的葉綠素減少了, 而這些光線因沒有被使用而反射開去)


話時話, 為什麼我們多數會喜歡藍色和綠色? 眼睛能感知顏色主要憑藉錐細胞,錐細胞內含藍綠紅三種視光素。綠光的波長同時落在藍綠紅三種視光素吸收光譜的波峰下緣(亦即三種視光素所受到的總和刺激感應較少),所以也就達到"休息"的效果, 所以 藍色和綠色 看起來很舒服啊!!

至於為什麼這三種視光素會有這樣的性質? 這很可能跟進化論有關, 因為人類一直以來生存在充滿這兩種顏色的環境下, 自然就發展出相應的眼睛結構...

科學就是如此, 如沙盤推演..... 一環接一環...... 這就是科學之美.